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道 1月7日,法國《沙爾利周刊》的巴黎辦公室發生血腥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至少12人死亡,震驚全世界。
  人們在關註這一新聞事件的同時,也會註意到:新華社和《參考消息》在報道這一事件時,將雜誌名譯為《沙爾利周刊》,而其他一些媒體則譯為《查理周刊》。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遭到襲擊的這家法國周刊社的法文名為Charlie Hebdo,是法國的一家諷刺漫畫雜誌。Charlie按照法文名字譯音,應譯為“沙爾利”,Hebdo在法文里是周刊的意思,因此,經新華社參考消息譯名室審定,法國這家周刊準確的譯法是:《沙爾利周刊》。至於其他一些媒體翻譯成《查理周刊》,則是把法文的Charlie當成了英文的Charlie來譯名。根據英文和法文不同的發音規則,英文里的Charlie譯為“查理”,但法文里的Charlie按照讀音就應譯為“沙爾利”。因此,法國周刊Charlie Hebdo應譯為《沙爾利周刊》而非《查理周刊》。
  新華社參考消息譯名室是上世紀50年代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下成立的全國唯一的官方新聞譯名審定機構。
  
  【延伸閱讀】好萊塢名流聲援沙爾利周刊 對恐怖遭遇感同身受
  參考信息網1月8日報道 外媒稱,法國《沙爾利周刊》發生槍案,美國好萊塢一些人把攻擊事件連結上近期因惡搞北韓而引發言論自由爭議的喜劇片《刺殺金正恩》,1月7日發佈聲明聲援沙爾利周刊。
  據臺灣“中央社”1月7日援引外電報道,名流在網絡上表示憤愾與支持,美國電影協會更將這起發生在巴黎的12死血案與好萊塢索尼影業《刺殺金正恩》(The Interview)最近遭侵駭與威脅直接聯想在一起。
  美國電影協會主席托德在聲明中說:“我們對沙爾利周刊今天發生的恐怖攻擊感到震驚與難過。”
  “我們業界親身經歷卑劣的(摧毀)言論自由企圖,我們對受害者、他們的家人以及法國人表示支持。”
  美國演員工會表示,沙爾利周刊遭攻擊案是“卑劣的恐怖主義行為”。
  美國演員工會表示:“記者知道自己的工作有危險,但這些(受害)記者並不是在海外戰區工作,而是在民主國家、自己的辦公室里,這樣無恥的殺戮特別讓人震驚。”
  (2015-01-08 11:14:57)
  
  【延伸閱讀】法國民眾掀起“我是沙爾利”活動 周刊銷售一空
  參考信息網1月8日報道 外媒稱,法國諷刺雜誌《沙爾利周刊》自1月7日早上受到恐怖襲擊後,首都巴黎以至全國進入緊急反恐戒備,當局大舉追捕仍然在逃的襲擊者的同時,國民一致對這襲擊事件感到震驚,併為遇害者哀悼,為其家屬難過,更為言論自由而感到悲憤。
  據法新社1月7日報道,槍擊案被視為對言論自由的侵犯,法國各地陸續出現集會,支持言論自由。法國媒體過去數度成為攻擊目標,但以《沙爾利周刊》案死傷最重大。
  目前,社群網絡上泛起張貼“我是沙爾利”圖片的運動,藉此表達對媒體及言論自由的支持。
  法國國家記者工會聲明,這起案件殺的是言論自由,謀殺記者等同恐嚇媒體業,試圖讓媒體噤聲。
  《沙爾利周刊》辦公室出事現場位於巴黎東南11區一條小街,該地區是移民聚居地。就在法國當地時間7日下午5 時,大批民眾在廣場聚集,哀悼受害人及抗議恐怖襲擊事件。國家新聞從業員工會(SNJ)呼籲同行參與集會,並默哀一分鐘。
  該周刊每逢周三出版,早上發生血腥襲擊後,不到黃昏前,1月7日的最新一期已在首都多個報刊亭全部售完,連平常沒有習慣閱讀該周刊的人也希望買到一份。
  一名報販雇主皮亞先 生說:“今天這周刊還沒到下午4時已賣斷市,以前從來沒銷售得那麼快!但我們心中非常難過,恐怕這一期是周刊的最後一期。”
  (2015-01-08 09:50:14)
  
  【延伸閱讀】境外媒體:攻擊《沙爾利周刊》凶手一度找錯地址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道 境外媒體稱,法國諷刺雜誌《沙爾利周刊》1月7日遭持槍男子襲擊,法國緊急緝捕凶手,以下是法國40年來最慘痛恐怖襲擊事件的事發經過。
  臺灣“中央社”1月7日援引外媒報道稱,上午11時20分左右,2名頭戴面罩、手持AK47的黑衣男子,闖入巴黎街區尼古拉-艾培路6號(Nicolas-Appert)。《沙爾利周刊》資料庫就在這個街區。
  他們大喊:“這裡是嗎?”接著發現自己找錯地址。
  他們很快沿著路找到10號,朝櫃臺人員開槍後闖入二樓,當時記者和漫畫家正在開采編會議。
  警方消息人士說,兩名男子在會議室開槍、冷血屠殺眾人,包括派來保護1名漫畫家的警察,這些警察來不及反應。只有1人躲在桌子底下而活下來,目擊者聽到兩人大喊“我們為先知復仇”、“真主至大”。
  11時30分,警方接獲沙爾利周刊總部發生槍擊案的報案,立即派員前往處理。持槍男子逃跑時再次大喊“真主至大”,與警方面對面後展開槍戰。他們爬上1輛黑色雪鐵龍C3,與另1輛警車交火、開了10多槍,未傷及車內警員。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根據令人不寒而慄的業餘影片片段,這些嫌疑人發動攻擊時異常冷靜,拿著槍在街上大步行走、掃視周圍尋找目標,而後行刑式槍殺1名癱倒在地的受傷警察。這名警察高舉雙手,似試圖保護自己。
  2名凶嫌接著看看周圍,慢慢跑回等在路中央的車上,其中1人還停了一下,彎腰撿起掉到地上、看似槍枝的物體,接著才跳上車,坐進前座。2名男子上車後,有條不紊、冷靜地離開。持槍男子在巴黎東部棄車後,劫了另1輛車,逃往巴黎北方,當局到這裡追丟。
  (2015-01-08 09:46:55)
  
  【延伸閱讀】新聞背景:《沙爾利周刊》與法國新聞諷刺傳統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道 英媒稱,法國諷刺雜誌《沙爾利周刊》在首都巴黎的辦公室1月7日遭到3名槍手襲擊,造成12人死亡。另有10人左右受傷。《沙爾利周刊》之前就受到過暴力襲擊,但此次是最嚴重的一次。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月8日報道,2006年,當《沙爾利周刊》轉載諷刺伊斯蘭先知穆罕穆德的漫畫時引起許多穆斯林的不滿。該漫畫原來刊登在一家丹麥報紙上。
  2011年11月,《沙爾利周刊》曾遭到過燃燒彈襲擊。
  《沙爾利周刊》的推特上最近曾登出伊斯蘭國激進領導人阿布·巴克爾·巴格達迪的漫畫。
  《沙爾利周刊》的編輯查波涅爾曾經收到過死亡威脅,因此有警察保護。
  BBC在巴黎的記者說,法國新聞也有諷刺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時期。《沙爾利周刊》是繼承這一傳統。
  這一傳統包括左翼的激進主義與挑釁性的謾罵相結合,有時往往接近傷風敗俗的地步。
  早在18世紀,這種諷刺的對象往往是王室,比如王室的風流韻事等。
  而今天諷刺的對象可以是政客、警察、銀行家等等。
  而《沙爾利周刊》正是這種精神的倡導者。該雜誌決定刊登諷刺穆罕穆德的漫畫與法國新聞界的這一傳統是相輔相成的。
  《沙爾利周刊》的發行量並不大,曾經有10年由於缺少資金而停刊。
  但由於其華麗耀眼的封面、煽動性的標題使它成為報亭、火車站書店書架上的一大特色。
  《沙爾利周刊》的特點就是利用喜劇圖畫欄目、卡通和漫畫等諷刺時政人物。
  該雜誌刊登過的一些漫畫包括拿著滴血移民頭顱的警察、自慰的尼姑、戴安全套的教皇等等。
  它的目的就是要挑戰權威、諷刺時政。
  但《沙爾利周刊》的手法被認為既粗俗又無情,還往往帶有惡意攻擊性。
  《沙爾利周刊》代表法國政壇的極左派。
  雜誌社的大多數職員是漫畫家和作家, 他們每人都有隻有一個字的筆名,但是其實大家都知道他們的真名實姓。
  (2015-01-08 08:44:11)  (原標題:譯名答疑:《沙爾利周刊》還是《查理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f22hffb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